栏目:lou 查看: 21
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。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。
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酷吏列传》:“网漏于吞舟之鱼。”
用法:偏正式;作宾语;含贬义,用于罪犯。
例子: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,急急似漏网之鱼。(元・郑廷玉《后庭花》第二折)
正音:“漏”,读作“lòu”,不能读作“lù”。
辨形:“漏”,不能写作“露”。
辨析:见“惊弓之鸟”。
谜语: 开罗来信 (谜底:漏网之鱼)
故事: 春秋时期,晋襄公打败秦国,俘虏秦将孟明视、白乙丙、西乞术。晋襄公听信母后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教诲,放了三人。大将先轸及阳处父立刻带兵去追赶。孟明视三人早就跑到了黄河边,跳进打鱼的小船逃走,成为晋国的漏网之鱼。
从网眼中逃出去的鱼,比喻侥幸逃脱法网的人。语本《史记・卷一二二・酷吏列传・序》。后亦用“漏网之鱼”比喻惊慌逃窜的人。△“破觚为圜”、“斲雕为朴”
孔子曰:“导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老氏称: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法令滋章,盗贼多有。”太史公曰:信哉是言也!法令者治之具,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。昔天下之网尝密矣,然奸伪萌起,其极也,上下相遁,至于不振。当是之时,吏治若救火扬沸,非武健严酷,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!言道德者,溺其职矣。故曰“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”。“下士闻道大笑之”。非虚言也。汉兴,,,网漏于,而吏治,不至于奸,。由是观之,在彼不在此。
[1]破觚而为圜:削掉棱角,使它变得光滑圆润。比喻破除严刑峻法,使它变得简易。觚,音gū,多棱角的器物。圜,音yuán同“圆”。见“破觚为圜”。
[2]斲雕而为朴:去除雕饰而变为朴实。斲,音zhuó,去除。朴,同“朴”。见“斲雕为朴”。
[3]吞舟之鱼:能吞舟的大鱼。比喻犯大罪的人。见“吞舟之鱼”。
[4]烝烝:纯厚宽大。
[5]黎民:百姓、民众。
[6]艾安:宁息、安定。艾,音yì。
关于如何治民,孔子曾说:“用政令和刑罚来治理人民,人民只是苟且遵行,并无自发的知耻之心。如果用道德礼教来教导人民,人民不但能够知耻,而且能自发地改邪归正。”老子也说:“最好的治民之道,是有德于民,即使执政者不提自己的德政,人民却都有德行了。下等的治民之道,是有德于民,却不断地宣导自己的德政,深怕人民忘记,这样人民反而没有德行了。如果只依靠法令来治理人民,结果是法令越来越繁苛,窃盗罪犯反而越来越多。”太史公司马迁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,他认为法令不过是为政的工具,并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。汉代初年,变严刑峻罚为宽简,法网疏阔的程度,甚至连能够吞舟的大鱼都可以逃脱,然而政治清明,没有什么作奸犯科的事情,人民的生活安定。从前的法令可以说非常严密,但是各种罪恶伪诈却纷纷出现。由此可知,治民之道在于教化,而不在于法令。后来“漏网之鱼”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于比喻侥幸逃脱法网的人,或比喻惊慌逃窜的人。
01.《京本通俗小说・冯玉梅团圆》:“希周道︰『承娘子志节自许,吾死亦瞑目。万一为漏网之鱼,苟延残喘,亦誓愿终身不娶,以答娘子今日之心。』”
02.元・郑庭玉《后庭花》第二折:“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,急急似漏网之鱼。”
03.《醒世恒言・卷三・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忙忙如丧家之犬,急急如漏网之鱼。担渴担饥担劳苦,此行谁是家乡;叫天叫地叫祖宗,惟愿不逢鞑虏。正是:宁为太平犬,莫作乱离人。”
04.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回:“幸得衙门后身紧靠著北城,几个衙役,先溜到城外,用绳子把张、范二位系了出去,换了蓝布衣服、草帽、草鞋,寻一条小路,忙忙如丧家之狗,急急如漏网之鱼,连夜找路回省城去了。”
05.《镜花缘》第六六回:“二来自离本国,已如漏网之鱼,岂肯仍投火坑。”
㈠
语义比喻侥幸逃脱法网的人。
类别用在“意外脱漏”的表述上。
①虽然警方展开大力扫荡,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没被抓到。
②高层决定严办所有吃案的失职人员,不许有任何漏网之鱼。
③警方将贩卖军火的走私集团一举成擒,没有漏网之鱼。
④在这次追捕行动中,警方使尽全力,终于使过去的漏网之鱼悉数就逮。
⑤我们必须尽快把所有在逃嫌犯缉捕归案,不能让他们成为逍遥法外的漏网之鱼。
㈡
语义比喻惊慌逃窜的人。
类别用在“仓皇逃跑”的表述上。
①知道后有追兵,他急如漏网之鱼,向山中逃去。
②当年土匪来劫时,我们就像漏网之鱼,没命地逃离村庄。
③一听到仇家正在搜捕他,他便急忙逃窜隐匿,有如丧家之犬、漏网之鱼。
escape unpunished
непойманный вра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