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hui 查看: 6
讳:瞒着不说;深:事件重大。
原指事情重大;因而隐瞒不言。后比喻隐瞒得非常严;唯恐别人知道。
出处:春秋・穀梁子《穀梁传・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何也?讳莫如深,深则隐。苟有所见,莫如深也。”
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状语;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。
例子:对于那个问题他始终是讳莫如深,叫人不可理解。
正音:“讳”,读作“huì”,不能读作“wěi”。
辨形:“讳”,不能写作“诲”。
辨析:“讳莫如深”和“守口如瓶”;都含有“嘴巴很紧;隐秘不说”的意思。但“讳莫如深”多是主观上的原因;不说的有些是秘密;有些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;“守口如瓶”多是客观上的要求;不说的往往是国家、集团或他人的秘密。
谜语: 害怕天黑下矿井 (谜底:讳莫如深)
故事: 春秋时期鲁庄公喜欢妃子孟任,想让孟的儿子般继承王位,叔牙想让庆父为王,庄公不同意。季友杀死叔牙让般当国君。庆父杀死般,让开当王,一年后杀死鲁公自己为王。孔子没有将这段历史写进《春秋》,人说他是“讳莫如深”
讳,隐讳。莫如,不如。深,重大。“讳莫如深”指没有什么比重大的事更需要严守秘密的了,形容隐瞒重大的丑闻。语出《谷梁传・庄公三十二年》。后用以比喻将事情隐瞒得非常严密,不为外人所知。△“守口如瓶”
【经】公子庆父 齐。【传】此奔也,其曰“如”,何也?讳莫如深,深则隐,苟有所见,莫如深也。
[1]如:往、至。
“讳莫如深”之“讳”,为隐讳、避讳之意。“深”,是重大之事。原是指隐瞒重大的丑闻,出自《谷梁传・庄公三十二年》。鲁庄公非常宠爱妃子孟任,因此想让孟任所生的儿子子般继任为国君,但庄公还有几个兄弟也有资格继承王位,因此王储之事一直悬宕未决。庄公临终前,问他的弟弟叔牙谁可以继承?叔牙推荐另一位兄弟庆父,但庄公对庆父有心结,并不赞同。又问另一位兄弟季友,季友回答:“我愿尽全力支持子般继任。”庄公听了才放心。后来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,等庄公去世后,就辅佐子般代行国事。但这种作法引起庆父不服,于是派人将子般杀害,立庄公的另一个儿子闵公为国君。两年后,又将闵公杀害,并再意图谋害继位的僖公。僖公也是庄公的儿子,庆父打算断绝庄公的后代,便可名正言顺继承王位。不料僖公已先被季友带出国,庆父眼见计划落空,不得不逃出鲁国,前往齐地的莒国避难。季友后来将僖公带回鲁国继承王位,另一方面要求莒国交出庆父。庆父在押解回国的途中,要求僖公原谅未果后,自缢而亡。庆父为夺王位两弑嗣君,致使鲁国动荡不安,后因而有“庆父不死,鲁难未已”之语,比喻首恶不除,则祸乱不能平息。孔子将这段历史写入《春秋》中,但对于庆父出奔,只写了一句:“公子庆父如齐。”“如”是去之意,也就是对这段历史,孔子只说庆父去了莒国,但实际上庆父是逃往莒国的,为什么用“如”字而不用表示“逃”的“奔”字呢?《谷梁传》说:“讳莫如深,深则隐,茍有所见,莫如深也。”意思是孔子认为这段历史是鲁国的重大丑闻,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需要避讳的了。这样的解释,充分表达出孔子用沉重悲痛的心看待这场国家悲剧。后来“讳莫如深”被用来比喻将事情隐瞒得非常严密,不为外人所知,而不专指国家大事。
01.《谷梁传・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公子庆父如齐。此奔也,其曰『如』,何也?讳莫如深,深则隐,苟有所见,莫如深也。 ”(源)
02.清・叶廷琯《吹网录・卷二・闭城门大搜扬雄待诏二事芟正文留考异》:“惟雄之自述,一则曰客,再则曰杨庄,于王氏之推毂,绝口不言。岂自以进由权贵,故讳莫如深耶?”
03.清・陈康祺《郎潜纪闻二笔・卷一一・毕秋帆寿和珅诗》:“梅谿,毕氏客,固宜讳莫如深。 ”
语义比喻将事情隐瞒得非常严密,不为外人所知。
类别用在“隐密不言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对于自己的过去总是讳莫如深,不愿多说。
②关于他为什么遭到处分,他总是讳莫如深,拒绝回答。
③也许有他个人因素吧,不然他为什么对那件事总是讳莫如深。
④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,但对于事情的起因,他却一直讳莫如深。
⑤几十年来她对自己是养女的事讳莫如深,连丈夫也不知道这件秘密。
⑥因是家丑,所以全家人对此讳莫如深,外界根本无从得知宅院里曾经发生过的事。
⑦他本来对公司改革最为积极,为什么现在却抱著讳莫如深的态度,是不是受了某种威胁?
形音讳,音huì。隐瞒,有所保留。不可写作“伟”。
closely guard a secret
ひた隠しに 隐 す
tenir soigneusement caché(garder un grand secret)
etwas streng verheimlichen(mit etwas hinterm Berge halten)
замáлчивать